公众号

华裔大叔的锡克教徒生活

更新时间:2019-04-30阅读量:7043



出生在香港的张先生说着一口流利的广东话和普通话,长发、梳子、钢箍、匕首和短裤是他的标志,他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华裔锡克教徒中的一员。

帕特·辛格·张按锡克教教义要求自己(例如戴头巾、不剪头发)


海外华人中,信奉佛教、基督教的人不在少数,但是信奉印度锡克教(Sikhism)的人并不常见。锡克教要求蓄须、留发,还要包头,多数人未必能接受。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加拿大华裔帕特·辛格·张(Pat Singh Cheung),他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华裔锡克教徒之一。


在加拿大温哥华的唐人街,人们可能会遇到一位精神奕奕的大叔。他虽然有着华人的面孔,却是一身锡克教徒装扮:蓄着长长的胡须、包着鲜艳的头巾、穿戴5K标志。


当地华人多半无法确定他的种族,常常用英语和他打招呼,他却以广东话回应,让周围的人都张口结舌。这位大叔叫帕特·辛格·张,本身确实是地地道道的华人。张先生在香港出生和长大,能讲流利的广东话和普通话,后移居加拿大,但他的宗教信仰——锡克教,却来自印度。


帕特·辛格·张退休前是一名注册护士,业余时间喜爱摄影,也是一位马拉松爱好者。五年前在唐人街的一次散步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


那天,在街道的拐角处,张看到一大群人在排队领餐。他刚要上前打探,就有人过来递给他一副手套,以及一块用来包头的围巾。后来,他便加入了以锡克教创始人那纳克祖师(Guru Nanak)命名的爱心厨房做义工。

帕特·辛格·张每周日在温哥华市中心东区的那纳克祖师爱心厨房分发免费餐食


自2007年以来,锡克教志愿者组织一直在温哥华市中心东区(Downtown Eastside)为困难群体提供免费餐饮。出于对该组织的钦佩,张先生从此开始热衷于研究锡克教徒的宗教信仰。


锡克教是怎样的一种宗教?它具有什么样的魅力让张先生一见倾心、以身相许呢?


锡克教

锡克教并不算古老。它起源于15世纪印度北部的旁遮普地区,至今为止有500多年的历史,创始人是祖师那纳克。锡克教萌芽于莫卧儿王朝时期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交流中,后来因印度教虔诚派运动的开展,发展成为独立的宗教。


锡克教奉行祖师崇拜制,视祖师为神的使者,其信徒自称是祖师的门徒。锡克教徒非常尊重本教的首领和祖师,尊称其为“古鲁(Guru)”,意为“祖师”或“师尊”。“锡克”一词音译自梵文Sikha,意思是“学生”、“弟子”、“信徒”、“门徒”。按照锡克教的规定,凡承认锡克教义、十位祖师和锡克教著名经典《阿底格兰特》(Adi Granth)者,皆可成为锡克教徒(或称锡克人)。长发、梳子、钢箍、匕首和短裤是锡克教徒的五大信仰标识——当然,也是张先生的标志。


锡克教共有十大祖师:

第一代祖师那纳克(Guru Nanak,1469~1539)是锡克教创始人,反对种姓制度,希望结合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要义。曾经商,并在拉合尔的苏丹政府任职,后周游全国,到过麦加和巴格达。他醉心宗教,实践托钵化缘的生活。晚年定居在旁遮普邦卡塔普尔城,从事传教活动。在印度教虔诚派运动的基础上,那纳克吸收了伊斯兰教苏非派的某些主张,提出了新的教义。所著诗集《贾卜吉》为锡克教经典之一。

第二代祖师恩戈代瓦(Guru Angad Dev,1539~1552)27岁遇到那纳克之前信奉的是印度教女神杜尔迦(Durga),后来听见锡克教徒吟诵那纳克撰写的经文祷告,决定拜见那纳克。这一会面直接改变了恩戈代瓦的信仰。从此以后恩戈代瓦师从那纳克,历经多重考验后于1539年继承祖师之位。他推广了果鲁穆奇字母表(Gurmukhi),并撰写了许多诗文宣传锡克教。1552年,他指明阿马·达斯为继任者。

第三代祖师阿马·达斯(Amar Das,1552~1574)为宣传锡克教主张、扩大锡克教影响做了大量工作。

第四代祖师拉姆·达斯(Guru Ram Das)反对歧视妇女,为教徒的婚礼创作的婚歌沿袭至今。

第五代祖师阿周那(Guru Arjan,1563-1606)也是锡克教首位殉教者。他为阿姆利则建设金庙打下基础,设计了锡克庙的四扇门,宣称其信仰是“为人民服务,不论种姓、来源、信仰”,称锡克人应拿出自己十分之一的收入做慈善。他最大的贡献是将过去祖师编撰的文字整合成书,即如今我们熟知的圣书《阿底格兰特》。

第六代祖师哈戈宾德(Guru Hargobind,1606~1644)由他开始,锡克教发展成了半武装的宗教组织,注重武装组织和训练,经常与政府军和异教徒发生冲突。

第七代祖师哈尔·拉伊(Guru Har Rai,1630-1661)继承了格戈宾德的军队,但避免发生武装冲突。他发起了在公开场合吟诵锡克教经文的行动。

第八代祖师哈尔·克里香(Guru Har Krishan,1656-1664)只在位2年5个月24天,关于他的记载较少。

第九代祖师氐戈·巴诃杜尔(Guru Tegh Bahadur,1621-1675)赢得了宗教自由的权利。他教育人们区分“依恋、恐惧、依赖”和“自由”,称“力量”源自“真理、崇拜、牺牲和知识”。

第十代祖师戈宾德·辛格(Gobind Singh,1666~1708)在1699年创建了卡尔萨(Kalsha)教团,该团由锡克教徒组成。他们会穿戴明显的锡克教象征标志,作为战士接受训练。如今的卡尔萨教团包括所有锡克人。戈宾德·辛格创立了各种习俗,包括配穿戴5K标志。

第十代祖师戈宾德·辛格被莫卧儿王朝统治者杀死前指定宗教经典《阿底格兰特》(Adi Granth)为第十一任祖师。此后锡克教不再有祖师。

阿姆利则金庙(Golden Temple)


锡克教教义

1. 严格信仰一神论,认为神是唯一的、全知全能的,是真理,是造物主,是宇宙万物的缔造者。神无形无像,无所不在,却是公证而仁慈的。


2. 主张在神面前人人平等,反对种姓分离与歧视妇女。种姓分离和歧视妇女等行为都是违背神意的;只有使个人灵魂和神结合才能获得最后的解脱。


3.  锡克教继承了婆罗门教的业报轮回说,提倡修行。


4.  尊崇祖师,将其奉为神的使者,并信奉祖师的预言。祖师享有无上的权力,前任祖师自行指定继承者来传承教义。


5.  反对祭祀制度和偶像崇拜。


锡克教是在印度教虔诚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此外还受到伊斯兰教苏非派的影响。因此,它既反对祭司制度、偶像崇拜、烦琐的祭祀礼仪,也反对苦行和消极遁世。它主张简化礼仪、朝拜圣地、积极入世。


锡克教要求教徒持守五戒:

A、不偷盗

B、不奸淫

C、不抽烟

D、不吸毒

E、不叛教


入教时进行宣誓,宣誓完毕,要行剑洗礼,此后须穿戴“5K”以表明身份。所谓的“5k”标志是第十世祖师戈宾德·辛格在1699年制定的,他规定锡克教徒必须遵守为正义进行圣战的五条“卡尔萨戒律”,即“5K”:kesh(终生蓄长须发),kangh(戴发梳),kacch(穿短裤),kirpan(身佩短剑),kara(戴手镯)。这五样东西皆以K开头,所以称为“5K”。


这5件事在锡克教中具有特殊含义:蓄长发、长须表示睿智、博学和大胆、勇猛,是锡克教成年男教徒最重要的标志;戴发梳是为了保持头发的整洁,也可以帮助心灵修炼;戴钢手镯象征锡克教兄弟永远团结;佩短剑表示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坚定信念;穿短衣裤是为了区别于印度教教徒穿着的长衫。


不过,今天的锡克教男子平时很少穿短衣裤、佩短剑,但是蓄发、加发梳、戴钢手镯仍然极为普遍,梳好头发之后,再包上一条长长的头巾更是成为了世人眼中锡克教徒的典型形象。


一直以来,锡克教徒的着装和服饰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人们在心中把一些外国影视作品中“头裹长巾、胡子很长、一副英伟男子气概的锡克教徒打扮”视作典型的“印度人”扮相。

锡克教徒


锡克教徒自尊心强、倔强高傲、不苟言笑。他们强调勤劳、勇敢,注重培养高尚的品格和内涵,要求教徒内部团结,互为兄弟。锡克庙往往是锡克教的慈善中心,虽然印度乞丐很多,但锡克教徒中几乎没有乞丐。这是因为锡克人从心底里鄙视乞丐,认为那不符合本教教义。他们不仅自己不从事“乞丐行业”,也从不向乞丐施舍,在他们眼里,乞丐是依附在社会躯体上的毒瘤,早应该铲除。所以,乞丐们都害怕锡克人,从不向他们伸手要钱。


锡克人不允许看见教友落魄却不闻不问。倘若一家锡克人遭遇天灾人祸、倾家荡产,周围的锡克人无论是否与这家人相识,都会伸手相助,绝不会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沦为乞丐。锡克人认为,主动把钱送给“自己人”是朋友间的互相帮助,不算施舍。


此外,锡克教允许吃羊肉和鸡肉,但从不吃牛肉,而且禁止吃按伊斯兰教律法屠宰的牲畜。换句话说,吃穆斯林认为合法的食物或吃牛肉在锡克教看来都是非法的。所以锡克教徒和穆斯林教徒在食物上也存在分歧。


锡克教经典

锡克教经典为《阿底格兰特》和《十祖圣典》。《阿底格兰特》又称《古鲁·格兰特·辛格》(Guru Granth Sahib),或译为《元经》,意为“原初圣典”。所谓原初,是指这部经典早于另一经典《十祖圣典》。

《古鲁·格兰特·辛格》


锡克教节日

锡克教的主要节日是该教第一代到第十代祖师的诞辰日,及第五代、第九代祖师的殉教日。该教最隆重的节日是三、四月间的拜萨哈节,为的是纪念第十代祖师戈宾德·辛格(Gobind Singh),他为捍卫锡克教开展了武装斗争、成立了卡尔萨军队。此外,锡克教还纪念印度教的节日。


锡克教的节日中,第一代祖师那纳克的诞辰日和十世祖师的诞辰日为印度国家法定假日。


锡克庙

锡克教进行宗教活动的中心是锡克庙(Gurudwara),也称作“祖师之家”、锡克庙。锡克教没有神像,他们拜的是经典。锡克庙祭坛上有两个保存经典的大箱子,外面用布盖着,由两人拂尘照顾,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礼拜”时,信徒走近“经典祖师”,跪在面前叩头,额须触地,表示虔诚顺服。稍后再献上金钱或食物,向祖师感恩,退下后在会众中打坐,面向“经典祖师”,跟随司会的长老唱“经典祖师”内的经文或诗篇,会后有团契爱筵。


信徒要加入“卡尔萨”团契,表达他们是纯净者,愿意结盟,不分阶级,团结、友爱和彼此服务。团员不分男女,男教徒加上新名字辛格(Singh),意思为“猛狮”,女教徒名字上加上考尔(kaur),意思为“公主”。


锡克教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分成了12个支派,这些支派被称作米斯尔。其中一个支派出了一位青年领袖,名叫兰季特·辛格(Rangit Singh,1780.11~1839.09),就是他再一次聚集了分散的锡克人。


兰季特·辛格虽然个子瘦小、独眼,却天生勇敢,善于骑射。他在世时,锡克人面临的最大威胁已不再是莫卧尔。那时,英国人已经控制了除旁遮普以外的整个印度(他们还不敢觊觎旁遮普),面对他们的威胁,兰季特·辛格采取了结盟而非结仇的灵活策略,在1809年4月同英国人签订了阿姆利则条约,以萨特累季河(Sutlej)为界,约定双方不得逾越,共同遵守。在此期间,他还让英国人为他训练军队,发展武装。可是后来英国人公然违约,兰季特·辛格只好被迫对英宣战。历史上,英国与锡克人进行过三次英锡战争。


1839年6月27日,兰季特·辛格逝世后,由他6岁的幼子达立普·辛格继位。此后旁遮普经历了动荡的十年,其内部四分五裂、勾心斗角,遭到英国人利用。最终,锡克军被英军打得一败涂地,达立普·辛格被俘、押往英国。英国人自此彻底占领了旁遮普地区,并开始了统治。英国人占领旁遮普也标志着英国对印度的完全占领。锡克教徒成为了英印帝国的子民。

兰季特·辛格(Rangit Singh)


锡克教与中国的渊源

上海的锡克教会是旅居上海的印度锡克人侨民的教会。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开埠建立了租界。为数不少的印度人来到上海,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来自旁遮普邦的锡克人,聚居于锡克路(今广西北路)。


1863年(清同治二年)

公共租界建立,锡克人遂迁居虹口。

1883年(清光绪九年)

为了维护租界的治安,租界当局从印度招募巡捕和司阍(门卫),在上海的锡克人逐渐增多。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

上海的印度籍巡捕与司阍超过100人,他们要求租界当局为他们建立锡克庙(锡克教寺庙)。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

租界当局在宝兴路(今东宝兴路)建立第一座锡克庙。

1915年(民国4年)

又在戈登路(今江宁路)修建一所印度巡捕专用的锡克庙。宝兴路锡克庙则为印度司阍专用。

30年

上海印度侨民增至1300余人,上海的锡克教徒除了宗教节日到锡克庙礼拜外,每逢星期日上午,也去锡克庙礼拜。礼拜后,开办祖师灶,参加礼拜的教徒共进午餐。锡克教司阍因不是同乡,方言不同,矛盾迭起。为此,又在马霍路(今黄陂北路)、舟山路建造两所锡克庙。

1943年(民国32年)

汪伪政府“接收”上海公共租界,日本侵略军将洋商企业(轴心国除外)实行军管,陆续解雇印度巡捕和司阍,致使印度侨民生活陷入困境。有些人离沪回国,有些人转业牧场,经营乳品。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一些洋商企业关闭,牧场经营不景气,印度侨民纷纷离沪回国。戈登路、马霍路、舟山路的锡克庙也先后关闭。


1949年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上海印度侨民仅有200余人。

1956年

上海市人民政府资助印度侨民离沪去香港谋生,留上海者不足20人。

1962年10月

市政府再次资助留沪印侨去港。宝兴路锡克庙停止宗教活动。

2000年以后

由于印度上海领事馆和部分印度公司来上海开展活动,锡克人在阔别上海半个世纪后又重回上海。

(左)上海锡克庙;(右)香港锡克庙。1901年,包括一些英国陆军在内的当地锡克人在香港建立了锡克庙,为香港的锡克人提供宗教、社会支持,给予务实的帮助,加强锡克人的凝聚力。许多锡克人后来移民到了加拿大。香港锡克庙在二战中两次被炸毁,战后由锡克人组织重建。


自从改信锡克教以来,辛格·张恪守教义,他蓄须、留长发、手腕上佩戴名为kara的钢手镯,过着规律的生活:每天凌晨3:30起床,先打坐、祈祷(amrit vela),然后沿着耶鲁镇海堤晨跑。


每周有几天,辛格·张会到当地的锡克教寺庙参加晚祷。张说,他的最终目标是成为正式皈依的锡克教徒。他还表示要认真学习旁遮普语,以便更好地理解经文。张先生说:“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锡克教徒,过上诚实的生活,无私奉献,帮助不幸的人。”


他还撰写、出版了一本粤语小册子,题为《关于锡克教的三件事》。许多周日到那纳克祖师爱心厨房领取免费餐食的当地华人可以通过这本册子了解锡克教。辛格·张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说:“我内心感觉很好,我知道这么做是正确的。”

张在清晨打坐


许多海外华人出于各种原因信奉了不同宗教。信教往往会改变一个人的信仰观念和行为方式,使他们从此依照宗教的要求生活。


中国人从孔子时代起就不提倡怪力乱神,如今生活在大陆的多数中国人也不信教,他们只相信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相信物质决定精神、决定世界。物质世界不讲来生与转世,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过好物质丰盈的这一世,才不辜负人生。


看着张先生穿戴5K标志,我思绪万千。钟灵毓秀,碧水流芳,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橘生南国为橘, 橘生北国则为枳。是什么造就了同根同祖的海内外华人的不同信仰取向呢?

作者:赵刚,安迪

排版:Even

检查:何源

印中经济文化促进会

考察交流 | 商业服务 | 研究院 |文化活动




Copyright © 2006-2017 icec-council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